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

製播分家電視發牌一了百了

  王維基的香港電視被拒絕發放免費電視牌照,mini storage引起強烈反響,示威、遊行、集會,一浪接一浪,如何收科,費煞思量。發牌政策由來  英國人管治下的香港,踏入殖民地的中後期,雖然沒有民主,自由還是有的,言論自由、出版自由都可體驗,大眾媒體算是百花齊放。文字媒介如報章、雜誌,只要按手續登記,符合一些標準條件便可以出版,門檻甚低。電子傳媒是另一個世界,電台、電視,滲透率高,能夠深入到每一家、每一戶,影響重大,加上傳送方法(模擬制式)要使用大氣電波,這是公眾的資源,而且受到頻譜的限制,數目有限,因此需要一套發牌制度來監管。當然,監管在兩方面,傳送方式和節目內容。電視電訊難分  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,電台、電視受到電訊的衝擊,過往電視的定義是由一個發射站,將節目傳送到眾多的接收電視機,而電訊是由一部電話傳送到一位接收者。即單點到多點和單點到單點的分別,而且是影像和話音的不同。今日的科技已經將電視與電訊合二為一,現在很多人用手機、iPad、電腦等工具收看電視節目,網上電視、電台多不勝數,政府亦將廣播與電訊管理局合併為通訊事務管理局,技術、內容,一併管理。  單在電視傳播技術方面,也產生很大的變化。早期的模擬制式,我們一般認識的免費大氣電波傳送方式,已經宣布完成歷史任務,正式步入倒數階段,代之而起的是數碼廣播。數碼廣播技術帶來更多的電視台數目,以及更清晰的畫面質素,亦是今次免費電視投標的來由。除了數碼技術之外,訊號廣播的載體亦出現了有�網絡、�星、寬頻等,頻道之多,目不暇給。應該來者不拒  政府現行的廣播政策是管制電視發牌,主要分為免費和收費電視,互聯網上的電視台則沒有管,亦管不到。因此,香港目前大概有十多個電視台,幾百條電視頻道在政府監管之下,其他互聯網上self storage千無萬的頻道是無王管的。  港英年代基於大氣電波為公眾所有,而頻道受到頻譜限制,只能分配給少數人,所以嚴格管理發牌。今日傳送方式已經不限於大氣電波,說實話,要管也管不到,何況民主觀念高漲,正是檢討發牌政策的時候。  再進一步想,將來我們是怎樣看電視呢?最方便是手機,可惜畫面太細,雖然靈活可攜,始終效果不佳。相信跑出的會是摺合型iPad,這種隨身電視,將會二十四小時陪伴�我們生活,上班、下班,吃飯、搭車,手不離機。流動電視的概念只有節目,沒有電視台,大部分都是VOD(Video On Demand) ,甲台、乙台不打緊,節目最重要。那麼我們為甚麼不來者不拒呢?我認為來者不拒是播放硬件,即一般稱為電視的平台,只要訂下技術要求,符合條件便發牌,設定期限,定時更替,太多申請才考慮專業與財務,或者加入競價制度,指標都比較明確,爭議較少。這和出版文字媒介看齊,體驗民主,體驗言論自由。科技發展,一日千里,發射平台的競爭將會十分激烈,猶如手機競逐,就算曾經獨領風騷的品牌,一樣會被淘汰。  製作牌照的問題比較複雜,牽涉意識形態,歷來是管治者最敏感的範疇。話倒說回來,過往成立製作公司,沒有甚麼特別規定,今日不應該強加苛刻的條件,否則又被詬病打擊言論自由。不過,就算不用牌照規範製作公司,它們會受到市場篩選,優質的節目製作才得以生存。  只要製播分家,不讓電視台壟斷製播,歌星、藝員,以至各種各樣的製作人,台前幕後,都會得到適當的發揮空間。這個行業,無論硬件、軟件都面對激烈的競爭,在自由經濟的社會,市場考驗才是最佳的監管。製播分家的做法,目的是製作與廣播分權,將播放技術與製作內容分開,政府不用擔心傳媒失控,又不需要用行政權力阻撓發牌,何樂而不為。李子衡 時事評論員迷你倉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