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
中國的挑戰,比狄更斯時代更艱巨
香港《南華早報》11月6日文章,儲存原題:中國比狄更斯面臨更艱巨的挑戰 上周漫步天安門廣場時,一個德國五口之家圍住我,都戴著大口罩和墨鏡,但並非打劫,而是要我幫他們拍照。我隨口喊出"茄子"時,孩子們的父親開玩笑說:"我們都在口罩下笑呢。"但中國的汙染已不再是笑料,遊客就能說明問題。在惡劣空氣影響下,今年前三季度來華遊客數量驟降50%。在全球範圍內傳播的霧霾圖片,會令赴紫禁城和長城的遊客進一步減少。在中共高層會議前夕,有關將北京更名為"灰京"的玩笑正迅速傳開。人們通常認為,中國終將認真對待環境問題,且一旦行動起來,天空將在不知不覺中變藍。這種觀點從英美的經驗中找到慰藉,並斷言與狄更斯時代的倫敦相比,北京的有毒空氣挑戰微不足道。但若這種比較並不正確,或中國的危機不同且更難逆轉,又將如何?中國正進入陌生的未知領地,艱難航行于新迷你倉產階層直言不諱的各種需求中,並面臨猖獗貪腐。對汙染的怒氣已取代對侵佔土地的憤慨,成為引發社會不安的首要因素。中國被成就所窒息,解決之道顯然是:立刻逐步淘汰煤炭。中國具有轉變的財力,但此舉需要北京展現前所未有的政治意志。幾乎沒跡象表明中國已意識到惡劣空氣危害投資的程度。有關淨化一線城市空氣的許多觀念,就是將燃煤電廠遷往山西和內蒙古等地。換言之,向汙染較輕地區進行汙染再分配。專家說,這個國家仍是投資目的地,外國人會繼續前來,但再將北京宣傳為(誘人)任職地無疑更難。英美放棄使用煤炭用了數十年。而中國沒有這麼長的時間。北京可以駁斥外國媒體渲染其灰色空氣,也可自誇僅依賴風電、太陽能就能解決問題。但中國現在就應義無反顧地限制煤炭使用。否則,幾年後為數不多前往北京的遊客們,將是那些頭戴防毒面具的探險者。▲(作者威廉·皮塞克,王會聰譯)self storage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