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
即時通訊軟件的“十年進化”
2003年,mini storageQQ、網易泡泡等即時通訊軟件在年輕人中風靡,電腦上就能實現文字、圖像、語音交流。10年前,初感這一股風潮來襲,能否撼動電信運營商根基是個未知數。因此,創刊號上我們使用了"即時通訊威脅電信?"這樣的標題。今天,"威脅"已經是不爭的事實,更有業內學者使用了"顛覆"等字眼。一面是傳統電信運營商收入下降、增長速度放慢,一面是微信等發展蓬勃。有充分競爭,才會越來越好。1999年,在國內互聯網網民的溝通需求亟待滿足的時刻,一個名為OICQ的軟件誕生了。這是一款模仿國外即時通訊軟件鼻祖ICQ的產品,它的界面清新簡潔,企鵝標誌頗為可愛,很快贏得了大批用戶。但吊詭的是,這不僅讓"創作者"馬化騰看到了攫取第一桶金的希望,也給他惹上了一場官司。2000年,就在OICQ席卷中國即時通訊市場之時,一紙律師函發到了剛剛成立3年的騰訊公司。ICQ的母公司美國在線(AOL)起訴騰訊侵權,要求OICQ改名。馬化騰急中生智,將OICQ改名為QQ。於是,一款給中國人帶來社交革命的產品正式誕生了。QQ與MSN打擂,"吊絲逆襲高富帥""當時即時通訊軟件(IM)鼻祖ICQ在全球很受歡迎,國內湧現了�多模仿者,但大部分都是簡單的模仿,唯有QQ一直推進版本更新和產品優化,做得甚至比ICQ更棒。"易信產品總經理、前泡泡技術經理阮良回憶。然而,就在騰訊正式�用QQ名稱的這一年,第一次互聯網泡沫席卷而來,無數互聯網公司中招倒下。很多資深從業者回憶,"一覺醒來,昨天還在用的產品就不能用了。"馬化騰也曾想過將QQ賣掉,但他最終堅持了下來,並很快收到了回報。到2003年9月,QQ用戶註冊數升到2億,次年突破3億。就在這時,QQ的最大對手MSN引進中國。MSN主打高端、白領用戶群體,與QQ的"吊絲化"形成鮮明對比。剛一上線,MSN就贏得大批上班族的青睞,一些用戶甚至棄用QQ,專用MSN,從而凸顯檔次的提升。作為MSN的運營商,微軟似乎對MSN在國內的運營十分自信,這主要體現在MSN千年不變的界面和功能上。盡管部分鐵杆用戶一直堅持使用MSN,但已逐漸感到其無法滿足更多的溝通需要。2013年,MSN正式停止除中國大陸地區以外的服務,"高富帥最終還是敗給了吊絲。"有用戶這樣評價。飛信沖進IM市場,一夜風靡後成過客與此同時,從2005年開始,QQ進一步豐富功能,"這3年中,QQ沒有停下,QQ寵物、QQ空間、QQ秀都是此期間的成果。"阮良說。騰訊公司相關負責人也表示,QQ在3年內發展迅猛。到2008年,QQ註冊用戶已接近8億,同時在線人數突破4000萬。2006年是不可跳過的年份。這一年,作為黑馬的飛信突然沖進IM市場,它將移動通訊與在線互聯相結合,依靠免費短信的方式打入,並一夜風靡。因缺乏創新,飛信很快成為互聯網發展史上的匆匆過客,但它已然拉開了即時通訊在移動互聯領域競爭的大幕。"在即時通訊領域,霸主QQ統治了很多年,始終沒有新的強有力的產品介入。直到移動互聯網全新戰場的出現,才有新鮮血液加入。"阮良說。在這個領域,騰訊公司的另一款產品——微信,即將接棒。馬化騰在郵件中為"微信"定名微信項目在5年後的2011年才姍姍到來。該產品由騰訊廣州研發中心產品團隊打造,團隊經理是在業界赫赫有名的張小龍,他所帶領的團隊曾成功開發過Foxmail、QQ郵箱等項目。在項目�動僅僅3self storage月後,騰訊公司便發佈針對iPhone用戶的微信1.0測試版。又過了3個月,微信就獲得了四五百萬註冊用戶。值得一提的是,"微信"名稱的由來,是馬化騰在產品策劃的郵件中確定的,這與他當初命名QQ時的"親歷親為"如出一轍。2013年8月,微信升級至5.0版本,支付功能的上線和對公�賬號平台的改造都頗具新意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則是其掀起的全民"打飛機"熱潮。微信通過將這一款經典遊戲的複蘇,進一步增強了對用戶的黏合。盡管這一熱潮已逐漸冷卻,但經過熱場,微信的地位已不可撼動。截至目前,微信的用戶已突破6億,並大有將新浪的拳頭產品微博拉下馬之勢。正當微信如日中天之時,其他的互聯網公司才開始反應過來。陌陌、易信、來往逐漸闖入市場,並加大推廣力度。作為後發產品,易信的負責人阮良坦言更期待一種百花齊放的景象。微信迎來了霸主時代,但在這個快速更新的領域,新的對手也許很快就能出現。如今,阮良正在積極尋找合作伙伴,他認為,即便微信一手遮天,這個領域仍有一定的市場空間。用戶們同樣不排斥新的產品出現,盡管他們已將微信使用得得心應手。"有更好的產品當然願意嘗試。"80後IT青年李偉說,你無法預知新品什麼時候會上線,會帶來什麼樣的驚喜,單是探索和嘗試的過程,就足夠讓人著迷。 新京報記者 劉夏10年見證"微信改變傳統電信行業格局"在財訊傳媒(SEEC)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的印象中,近10年來即時通訊對於電信行業的衝擊表現在多個節點上,"第一是1999年,QQ出現;第二是2003年前後手機的普及,手機保有量逐漸超過座機;第三是智能手機十年來的大爆發;最後是微信的出現,徹底改變了傳統電信行業的格局。"段永朝說。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則認為,微信對整個產業的發展是革命性的。原來互聯網模仿網下實體經濟結構,而微信完全建立了新的結構。"互聯網特別適合中國人,微信是典型標誌,把高科技和傳統文化生活方式緊密結合。中國人講究關係和信任,對陌生人很難信任,對熟人高度信任。一個小圈子,裡面都是信任的人,符合中國幾千年來的行為方式,先熟悉家里人,再通過親戚朋友傳導出去。"姜奇平說。姜奇平分析,微信對電信的衝擊,反映在數據化、智能化上,原來只是一個打電話的工具,不擅長運行程序,智能性偏低。但微信使數據業務由邊緣變為核心和主導了,"我們分析電信的業務結構,以前以語音為主,數據占不到30%,現在騰訊等互聯網公司數據業務已經占了70%至80%。""傳統通訊產業盈利模式是將使用收費看成收費的驅動力,是導致現在傳統行業受到挑戰的根本原因。"段永朝說。他解釋稱,電信業是什麼行業?傳統電信行業基本假設是做信息傳遞工作。搬運你的信函、通話,並且收取費用。互聯網打破了這一點。在互聯網,信息是免費傳遞的,"這挑戰了傳統電信行業的立足之本。""立竿見影的衝擊是,收入下降、增長速度放慢。不過這個不是最可怕的,更可怕的是收入結構發生變化,原來主要收入來源是通話;想象未來通話全部免費,再嚴重依賴于電話費做主要支撐,是很危險的。"新的增長來自哪裡?段永朝指出,電信運營商應該創新,努力變成信息服務商,跟互聯網生態當中的公司、第三方開發者共贏。從廣東聯通與騰訊合作推出微信沃卡,到網易和電信聯手開發易信,向OTT(指利用其他運營商的寬帶網發展自己的業務)伸出橄欖枝的運營商正在增多。□劉夏迷你倉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